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

海地開山刀術 Tire Machèt




加勒比海島國海地,有一種外間少見的刀術叫Tire Machèt(「拔出開山刀」的意思)。

從影片中看,練習法跟先前介紹的委內瑞拉El Juego de Garrote很相似,都是兩人用步法繞圈不斷攻防格架。分別是在Tire Machèt兵器黏在一起的時間較多,從碰觸間互相感應對方意圖;另外有時會使用後轉身的步法,但大體的風味一致。



整體感覺上,Tire Machèt的武術格鬥味道已經淡化,轉變成一種半遊戲的傳統技藝。

海地自十七世紀開始是法國殖民地,語言和文化也深受影響,因此很多人忘記其實更早之前,西班牙帝國殖民者就已經統治這裡,海地人祖先多是當時輸入的非洲黑奴。由此可以推斷出,那時西班牙刀劍法有流傳在海地的可能;又或者是黑奴看見殖民主練習擊劍,而使用務農的開山刀具模仿,因而產生。

雖然跟菲律賓刀也許具共同源流,但因為環境和歷史之差異,現在看來非常不一樣。

海地黑奴於1791–1804年曾叛變反抗法國殖民者,
圖中油畫為波蘭畫家
January Suchodolski作品,
描繪反抗軍與受僱法國的波蘭傭兵在聖多明哥山激戰。

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

Pekiti-Tirsia Kali 軍隊特戰格鬥




先前的文章就介紹過Pekiti-Tirsia Kali這個門派,並提及他們有負責教授菲律賓精銳的海軍陸戰隊偵察特戰部隊。此短片就是PTK在特戰學校傳授的近戰格鬥CQC(Close-Quarter Combat)課程。

片中有很多值得參考的細節,甚有實戰價值:

1. 菲律賓武術著名的傳統三角步法,在這裡得到充分應用。用刀攻擊持槍敵人時,以斜角殺入近距,能同時避開對方槍口的射線;而當角色調換時,持槍一方如能一邊退避一邊轉移後斜方,則令襲擊者要調整角度才能追上,製造更多空間和時間去射擊或防禦敵人。

2. 也是菲律賓武術的重要原則:同一招式的身體動態,能夠應用在各種不同武器上。片中不管用短刀、開山刀、步槍托甚至徒手,都運用了一樣的基本正、反手劈擊動作。這在軍隊中格外有好處,因為士兵的訓練繁多,格鬥只是其中一環,不可能如武術家般專注鍛鍊,招式如簡單統一,士兵只要培養出一個反應就可於不同情況發動,最為理想。

3. 徒手對刀的緊急情況裡,不能以防守心態去應對,意識上要是向襲擊者進攻。

4. 反手短刀在戰場上主要用刺擊而非切割,故將刀刃向內,加大了刺擊的殺傷角度,也增加敵人奪刀的難度。

5. 「剝蛇牙」(攻擊敵人手部)及Checking Hand(以活手控制敵人或其武器)的應用。

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

日本居合拔刀道之試斬大會





此片段為日本居合拔刀道的「明治神宮奉納演武  第八回全國大會」紀錄,以試斬進行比試。

運用真刀試斬實物,乃是一種功力測試,考驗斬擊角度(刃筋)是否準確;試斬整排的草蓆,更講究招式能否從頭至尾保持貫徹。這也考驗出刀時整體的身體協調,如能做到,則一刀兩斷亦令人感覺毫不費力。

另外連續試斬的招式,尤其要將被斬斷在空中的草蓆段再斬開,當然也考驗劍士的出手速度及準繩。而居合的拔刀及納刀則講求控制能力及姿勢。

片中00:50那位年長劍士,奇特的居合拔刀反手斬,簡直神技!

05:03的劍士,使用刃身格外寬闊的戰場刀,深深地一氣斬過七卷草蓆,則是十足豪快!

不過看影片裡的參賽者,水準非常參差。有的似乎缺乏精神訓練,過於被試斬的成敗影響,失敗後馬上顯出沮喪神色,甚至日本劍術最重要的「殘心」(出招後保持身心無半絲鬆懈)都沒有了!抱這樣的心情卻去操作一柄真刀,是很危險的事。

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

委內瑞拉杖術 Juego de Garrote



委內瑞拉有種傳統武術叫El Juego de Garrote,西班牙文意思很直接,就是「棍棒遊戲」,主要練習兵器是一種廿來到卅來吋長的單手棍杖,此外也有雙手長棒、小刀、農用開山刀以至趕牲畜用的鞭子對打,都是當地農民俯拾即是的護身兵器,自衛作用很明顯。


El Juego de Garrote練習的確有如玩遊戲一般,由兩人作自由對拆,互相化解攻擊然後又餵招給對方,循環不斷,隨機應變,以培養反應。練習時雙方步法不斷走位,欲奪取對手側面的有利角度,於是兩人常常會一邊打一邊繞圈,不知就裡看見更覺得像玩遊戲。

這種武術我從網上資料和影片得到了解,之所以特別感興趣,是因為我自己所學的菲律賓刀棒術,不論兵器和練法上都跟它有很多相近之處,而委內瑞拉又和菲律賓一樣曾經是西班牙殖民地,殖民歷史的年份也很接近,因此引起我探究他們是否有共同源流。

菲律賓兵器術通稱之一是Eskrima,而西班牙則稱劍擊為Esgrima,已可見出菲島武術深受西班牙歐洲刀劍術的啟發。比較菲律賓跟委內瑞拉的刀棒術風格,可以看出共通處非常之多,唯一較大差異是El Juego de Garrote常把兵器在左右手之間交換,是這武術一個特色。

從兩者動作及兵器之近似,可以推出他們很可能來自西班牙殖民者這共同源流。事實上西班牙文的棍棒「Garrote」一字,在菲律賓武術界也同樣常用;而菲律賓武人亦稱呼比試決鬥為「Juego Todo」(意思是「甚麼都可做的遊戲」)。

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Tatang生前貴重影像【六】:長短兵刃示範



祖師爺Tatang生前與首徒(現任掌門)Tony Diego演示短刀及杖術。Tatang示範短刀技巧是較少有的。後面雖然用的是短杖,但內裡其實很多刀法。

Tatang在片中移動速度很快,可推想是他較健康時的年紀。即管如此當時他應該也八十歲上下了(Tatang在1904年出生)。可惜他年輕的時代並沒有攝錄機這東西,只能想像他青壯時有多可怕。


另外這段也是與Tony對練刀術。Tatang罕有赤膊上陣,可清楚看見他雙手格外長大,天賦身形特別。


這一段也非常罕有,Tatang展示雙刀術。留意每一下精妙的截擊角度及步法配合。


附帶這一段,Tatang雖然沒有演武,但穿著南部摩洛回族的全套裝束加佩刀,又是非常珍貴的畫面。
演練的是Tony和Topher,負責敲擊音樂的是Yuli Romo。

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

日耳曼古刀術 Messer Combat



歐洲的古代刀劍術由於冷兵器沒落而斷絕,但近代有不少人努力重塑史實的歐洲古兵刃術,資料通常來自古傳擊劍典籍,其中一個多人研究的項目,是日耳曼的中世紀晚期/文藝復興時代刀劍,因其遺留的劍術典籍(Fechtbuch)為數不少。


日耳曼古兵器當中包括一種特色的單手單刃戰刀Messer。上面影片就是取材自四部十五至十六世紀典籍(Hans Talhoffer,Paulus Kal,Codex Wallerstein及Simund Emring)中記載的Messer Combat招式,並由真人示範重現。

片中所示刀法簡潔實際,確是樸實的戰場刀。

特別吸引我的是其中有甚多招術,都跟菲律賓Eskrima刀劍招式有很多共通處,有的我甚至喊得出本派的招式名。十六世紀正正是西班牙人開始殖民統治菲律賓諸島之時,這會否是菲島刀杖術源於歐洲刀劍的另一項證據?菲刀某程度上其實是否保存了部分的歐洲刀劍?


上面的影片是以Messer作自由對打。

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六】


帶同了Tony Diego掌門的武術著作到馬尼拉,當然不放過請他簽名的機會。
此書已經翻來覆去看過不知多少遍,從前絕未想到有天能夠親身受他教導。

我很喜愛格鬥搏擊運動,也非常相信要透過對打搏鬥的實作,再加上參考現代運動的有系統訓練,才能夠令武術進步,也是在現代社會仍然能保持武術真實性,而非流於形式化的重要手段。

但到了最後,格鬥始終不是武術的全部。這次馬尼拉修行之後,我對此尤其感覺深刻。先前說過,我們祖師爺Tatang Ilustrisimo是經歷過許多危險與比鬥的人,累積了很多在不同實際情況下的求生要訣,Tony Diego掌門都對我們一一展示,例如黑夜裡應該怎樣擺戒備的架式;沙地上或者浸在水裡的打法;各種被人用小刀架著時如何拆解;還有菲律賓著名的「Dirty Boxing」手法……這些都是在有特定擂台環境和規則的比賽裡不會產生的智慧。傳統武術,本來就是一套求生的系統。

這個mindset,甚至也反映在最基本的招式上。相比起徒手搏擊,兵器特別是鋒利的刀劍,對戰間可容許的差錯少得多,也更容易出現同歸於盡的情況。在比賽或對打練習時我們往往會抱著「爭取漂亮的一擊」為目標,但實戰其實應該以自己不被擊中為大前提,兩者的心態差異也造成技術的差異。因此在格鬥運動盛行的今天,求生的傳統武藝仍有它存在的價值。

執筆此文時其實才回來一個多月,但行文間回想那情緒高漲的一星期武者修行,心裡已經在期待下次再去的日子。人到中年仍能對一些事保有熱情,這已經是武術給我的最大恩賜。

(《南國武者修行記》系列.完)

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五】


Tony Diego掌門(右)以筆者作對象,示範雙兵器。
菲律賓的雙刀或雙杖術,不少招式與中國雙刀近似,估計關係不淺。

除了練武,我也喜歡研讀武術起源和流變歷史,更吸收不少寫作材料。學菲律賓刀杖術已頗久,心裡一直疑問:這小小島國是如何發展出這等風格獨特、技巧精微的兵器術?

這次到馬尼拉修行,聽了掌門Tony Diego的講述,解開我心中謎團。他劈頭第一句就說:「這門武術並非源自菲律賓本土。」

原來四百多年前西班牙人入侵菲律賓殖民統治時,最初登岸及建立根據地是在中部宿霧諸島,南面就是棉蘭老、蘇祿島等回教徒聚居地,他們接受從馬來半島傳來的發達宗教文明,而且海盜倡盛,每當季候風起就北上宿霧一帶侵擾。西班牙人駐軍不多,為加強防守便訓練當地土兵,將歐洲刀劍術傳授給本地人,這就是菲律賓刀杖術的起源。

其中一個佐證:菲律賓魔杖的稱呼EskrimaArnis,還有我所學的招式名稱,全用西班牙文,但三百餘年殖民統治西班牙語從未在菲人之間普及,可見這武術直接來自歐洲刀劍。


菲島同時也是古時南海貿易要地,受外來文化影響甚大,武術亦然。據Diego掌門說,我們這派就分別吸收了中國、日本及馬來武術的技法,融入原有歐洲刀劍。

我這次修行期間,就看見掌門及其弟子演式,有一些細處與常見的中國劍術異曲同工。菲律賓刀杖術雖非「原創」,經融合演變已自成一格,Diego掌門也沒有因為無聊的民族主義而掩飾其出處,我認為這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。

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四】


筆者(左)被Tony Diego選作示範對象,簡直樂翻天。
但後來發覺學東西較不容易,
因為掌門一根魔杖在手,動作實在又快又順如流水,
站在「敵人」的主觀位置,根本就看不清楚發生甚麼事!

去了馬尼拉一個星期,但如果你問我覺得這個城市怎麼樣,我幾乎答不上,因為除了到達和出發前後兩天,五個整日全是學習和鍛鍊刀棍,每天八小時直落如上班(只有午飯休息),練完已是天晚,都是留在酒店,根本沒有怎麼見識過馬尼拉街道,遑論遊玩。

Tony Diego掌門當然有自己的武館,不過地方比較小,我們一行「香港隊」連同John師公、他的兒子Jim(在澳洲已經是教練)及Kim師姐有七個人,武館容納不下,於是五天都在Luneta公園戶外練習,第一天練畢身上已經曬出「勞工黑」背心印來。

不過肉體的疲倦與日曬雨淋都是其次,最難是每天接收的新知識和招式多得腦袋爆炸,因此每天練完後,我們幾個師兄弟每晚都聚在酒店房間,急不及待複習日間學過的東西。假如說這星期連呼吸裡都有菲律賓武術的氣味,那也不算誇張。

Luneta公園是馬尼拉武林勝地,尤其假日,各門各派都各據一角練習。。這也許令你聯想維園或九龍公園打太極,但在菲律賓就絕對沒有這麼平和,據說偶爾會有挑戰較量發生,Diego掌門也講了一些過去被人挑戰的經歷。我們Kalis IlustrisimoLuneta公園練習已經有二、三十年的傳統,祖師爺Tatang生前一些演武和傳授的片段都是在這裡發生。想到那個公園的小小角落,原來都是前人把名聲押上才打下來的,更覺得馬尼拉那毒辣的太陽算不了甚麼,能在這裡學武是一種幸福。

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三】




Tony掌門從前跟Tatang祖師爺學藝,吃過不少苦頭。

上篇介紹了祖師爺Antonio “Tatang” Ilustrisimo的實戰事蹟。他在九十三之齡辭世,但事實他的刀法直到八十歲開外仍能打得清脆精妙,各位不妨上Youtube搜尋一下他名字,從影片中看看這位奇蹟老爺子練到骨子裡的實戰反應,想像他年輕時有多厲害。

Tatang壯年時從未正式收徒,正因武術對他來說是防身保命的絕藝,不輕易傳人。直到年近七十,一個叫Tony Diego的年輕人堅持了一年多來懇求,他才收了這首個弟子,讓Kalis Ilustrisimo這門武術得以流傳於世,沒有隨Tatang去世而只成了傳說。

在馬尼拉跟Diego掌門學習,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現象:他跟助教示範時,常常自己做餵招(Feeder)那個,讓助教去示範應對反擊,這個被人打敗的「下把」位,絕大部分師父示範時都不肯做。後來才得知這是他當年跟隨Tatang學習的習慣。Tatang本身是「打仔」,並沒有甚麼教導系統可言,就是簡單地叫Diego做攻擊,他再施以反擊,Diego就這樣一遍遍觀察學習——當然也吃了很多苦頭。

另一點是,Kalis Ilustrisimo就如所有實戰武術,講究臨勢應變,對方看似相同的兩招,因為角度某些差異或者出手位置不同,會以不同的反應對付。Diego掌門為了確實展示出某招反擊的作用,就要先準確餵出攻擊,於是他常常索性自己擔任,給弟子負責反擊的一方。這個「下把」其實一點都不「下」。

在大熱天的戶外練習,Diego掌門卻仍穿長袖衣,後來我們才看見原來他雙臂滿佈都是幾十年學藝的傷痕。想到他是如何吃苦換來這套武術,再傳授給我們,不由感恩。

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二】



Tatang祖師爺(左)教導首席弟子Tony Diego
背景正是我這次練習的地點Luneta公園。

上篇談到我專誠去馬尼拉深造菲律賓刀棍術,所學的門派叫Kalis Ilustrisimo。這篇就先介紹一下我們的創派祖師爺,菲律賓武壇的傳奇人物Antonio Ilustrisimo(安東尼奧.伊路書斯莫)。

以我所見所聞,菲律賓武術界每次提及他時,幾乎從來沒有人直呼他名字,都是用暱稱「Tatang」,「Tatang」這個字在菲語中就是「老爹」的意思,可見人們對他的尊崇;而事實上幾乎任何講及他的武術書籍和文章,都稱頌他為近代最受人敬畏的菲律賓刀術宗師。

Tatang生於1904年的宿霧省Bantayan島。菲律賓中部米沙鄢群島包括宿霧,是菲律賓武術發源和臥虎藏龍之地(這有歷史原因,以後文章會講述),而Ilustrisimo家族當時更是宿霧三大武家名門之一,Tatang的祖上五代都是高手。

但是Tatang本人之所以受人敬重,甚至能開宗立派,並非靠著祖蔭,而是憑個人歷練得來。他天性外向愛冒險,年少時就離家出走,到南部棉蘭老島和蘇祿島流浪,學習了當地穆斯林武術(因此現在的Kalis Ilustrisimo刀術有揉合馬來武術手法);成年後他以海員為職業,遊歷許多治安不靖的港口,與人生死搏鬥無數;二戰時日軍侵佔菲律賓,他又加入了游擊隊戰鬥——當時游擊隊裝備奇缺,槍彈少得可憐,多數情況是靠叢林地形以開山刀等近戰兵器進行伏擊。

說得俗一點,Tatang的名聲完全是「劈友劈出來」的,他的武術也絕對經過實戰考驗。只有那種時代和環境,才造就出這樣的人物來。

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

南國武者修行記【一】



(這系列文章寫於去年2012初次往馬尼拉跟隨Tony Diego修練之後,刊於《都市日報》專欄【匹夫之勇】。)

在馬尼拉武林勝地Luneta公園,拜見掌門Tony Diego

學武之人,總渴望有天到自己門派的發源地修行,深造最原汁原味的武技之餘,也感受了解該種武術產生的文化背景與氣氛。執筆此文之時,我剛剛就達成了這個夢想,在菲律賓完成一星期的密集修練回來,這數篇就談談此旅,及介紹我所學的菲律賓刀棍術。

其實這並非我首次為武術前赴菲律賓,2004年曾隨隊參加宿霧舉行的世界魔杖大賽,參與觀摩之餘還得到好些當地師父的指導。但因當年我學習這門武術還不足一年,而當地門派與我所學的風格路數又不一樣,因此談不上有甚麼豐富收穫。最近數年主要跟一班師兄自行研究打法,深覺對菲律賓刀術和杖術的認識還有所不足,一直希望直接跟本門長輩深造。

非常幸運,約一年多前我們跟居住在澳洲的師公John Chow取得連繫,邀請他來教學。更驚喜的是他提出要帶我們去馬尼拉,拜見現任掌門人Tony Diego深造武技!這成了我跟師兄弟的奮鬥目標。一年來John師公多次來港指正我們的技術(可不能在掌門面前丟臉的啊),直到他認為水準滿意,就在六月中帶我們四人坐上飛機。

到達馬尼拉翌日清晨,我們前赴當地的武林勝地Luneta公園,終於跟現年66歲的Tony掌門見面了。從前只能在書上和YouTube裡看見他的風采,那一刻見到真人,還想到將連續五天接受他親自指導,興奮之情實在難以形容。

我們這個刀術門派稱為Kalis Ilustrisimo。「Kalis」是東南亞刀劍「Kris」的變稱,Kalis Ilustrisimo就是「Ilustrisimo刀術」的意思。究竟創派祖師是何人,如何出名?下篇開始介紹。

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

Tony Diego年輕時代影片


這兩段珍貴的影片,是Kalis Ilustrisimo現任掌門人Tony Diego年輕時所拍。


第一段影片,中段展示了雙手長棍(Dos Manos)的用法,後段則有介紹短杖的不同握法。


第二段影片裡則充分展示,怎樣運用Retirada後退步的腰馬發力攻擊。這在Kalis Ilustrisimo派系裡是很重要的招式。

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

巴西刀舞Maculelê



巴西戰舞Capoeira是一種揉合了拳術、舞蹈和音樂的技藝,以步法和腿擊為主,動作非常優美,瀟灑又有勁力,亦是很有效的健身運動,近年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都頗流行,知名度也越來越高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其實Capoeira還有一種姊妹舞(武?)術是用兵器的,稱為Maculelê

嚴格來說Maculelê是一種獨立的技藝,不過在巴西主要都由Capoeira學校傳授。Maculelê的進行方式和Capoeira非常相近(例如在眾人圍成的圓圈Roda裡比試,並有樂器及合唱伴奏),因此也有人將它視為Capoeira的一部分。

跳Maculelê的兩人各拿著一雙短杖,按著一定的預定節奏,半像舞蹈半像比試地互相敲擊。跟Capoeira的玩法一樣,它有基本的動作和步法,但進行時練習者可自由發揮,就如街舞的比拼。

根據其中一個歷史說法,最原始的Maculelê並不是用棍杖,而是用刀。它指Maculelê和Capoeira一樣,是被販賣到巴西的黑奴發明的一種舞蹈遊戲(可能是基於祖家非洲某些原始的儀式舞蹈),用以發洩被奴役的憤怒及苦中作樂,而Maculelê所用的兵器正是日常在種植園工作的農用斬蔗刀。到後來奴隸解放,才演變成用棍棒。

由於奴隸的生活和文化不可能有甚麼詳細的歷史記載,這說法並無確證。但以常理推斷,在結束工作後主人還會否讓奴隸帶著刀具,增加叛變的危險,實在是個疑問;而Maculelê進行時不斷將手上兵器用力互擊,容易損害刀子,奴隸這麼做不怕受到懲罰嗎?所以我相信,這說法跟「Capoeira是帶著手鐐的奴隸發明的腿擊術」一樣,只是浪漫的傳說。

不過如上面影片所見(拍攝地是巴西里約熱內盧),現在確仍有Maculelê是使用真的開山刀玩,斬得火花四濺,配合綿密節奏和各種花式動作,煞是好看!這「刀舞」絕對有一定危險,當然只有比較資深的戰舞家才敢跳了。

多年前筆者參加過Capoeira的短期體驗,巴西籍的導師也有教授過基本的Maculelê,確是非常好玩的舞蹈,不過就談不上是兵器格鬥技了。


女孩子玩Maculelê,比起雄健的男子,又有另一種美態。

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

菲律賓的Sansibar刀




這是菲律賓米沙鄢群島東部雷伊泰(Leyte)省Carigara一家打刀場的實況。
外面掛滿的,正是雷伊泰當地最著名產物、狹長而呈彎的Sansibar刀。

此刀本身其實是工具刀,當地人主要用以砍竹,製造竹筏和小舟於河流及內海交通使用,因為設計優良,因利成便演變成防身兵刃。正因它與水運關係密切,因此這刀形也傳往了不同地區,甚至遠到北面呂宋的一些軍刀,都採取了這形制。


上圖來源:Traditional Filipino Weapons,一家專門生產出售優質菲律賓刀劍的網上商店,全部由當地刀匠鑄造。下面的影片就是用TFW生產的Sansibar試斬卷蓆。





根據我派前輩憶述,祖師爺Antonio "Tatang" Ilustrisimo生前最喜歡用兩種刀,一是南部Moro回教徒常用的葉形刀Barong,另一就是Sansibar。


上面影片是Tatang親傳弟子之一Yuli Romo的門人,示範用Sansibar真刀對練。
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菲律賓武術電影?!



這是一個法國導演Julian Seri所拍的新戲預告。其實不是真正預告片,只是用來宣傳和吸引投資者,但卻是我看過拍得最有真正菲律賓武術味道的動作場面,而且還在馬尼拉拍攝。


菲律賓本土影業沒有產生甚麼精采的武術動作電影,但近年使用FMA作為動作風格的電影真有不少,最為人注目的是《叛諜追擊》三部曲裡,主角Jason Bourne的近身格鬥術就是選用了FMA,打鬥指導是伊魯山度的著名弟子、資深武指Jeff Imada,屬於JKD/Kali系統。



此外《獵網》(Hunted)一片中極多的短刀格鬥,找來了美國門派Sayoc Kali作顧問。此片裡的短刀格鬥場面,前所未有的真實又仔細。


《戰狼300》的打鬥指導Damon Caro,本身底子亦是美國伊魯山度系的截拳道,片中的兵器術有菲律賓刀法的蹤影;最近期的《Book of Eli》也是找了伊魯山度和Jeff Imada,指導主角丹素華盛頓的用刀和格鬥的動作。


當然,最經典也令最多人首先認識菲律賓魔杖的,還是《死亡遊戲》李小龍與伊魯山度的大戰。

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

Tatang生前貴重影像【五】:與Topher的對練



Tatang極少有的對打片段。對手是他的得意弟子之一Christopher Ricketts(暱稱Topher)。地點就是Tatang生前經常前往練習和授徒的馬尼拉Luneta公園。

雙方使用包了軟膠的棍。雖然只有Topher一方戴了護具,不算是真正的對戰,但也充分看到Tatang的步法和手法,還有對距離、時機與準繩的掌握。

特別值得學習的是他如何用拍子克制對方(之前解釋過的「Prakcion」),屢屢命中對方的手部。

——手部目標小而且經常快速移動,要打中是需要很多技巧的,但對方握兵器的手是非常重要的目標,因為只要令對手無法握兵器甚至跌去,勝算就很高了,自己也先立於較安全的境地。這概念在菲律賓武術裡稱為「defang the snake」,將蛇的毒牙剝去的意思。

影片標明是1989年拍攝,也就是說片中的Tatang已經八十多歲,仍然有此出手速度準繩和反應,真令人難以想像!



另一段片是與Topher的對練,由Topher餵招(Feeding),Tatang因應來招的方式和角度,作出截擊。

這段片充分表現了Kali Ilustrisimo的許多常用手法,截擊的要訣同樣是「Prakcion」。當中可見Kali Ilustrisimo的正宗打法是相當「經濟」,沒有多餘花式,往往取一個小小角度就截殺對方的兵器手。

跟上一段片不同的是,這次Tatang是示範中距離(Medio)到近距離(Corto)的反擊技,充分運用了左手alive hand,加上斜、側移步製造的角度,全面壓制著對方來打。而上一段片則是集中於長距離(Largo Mano),主動出擊攻打對方手部。


第三段與Topher練習的影片,地點同樣是Luneta公園。前段也是餵招截擊示範,後面有一小段打手部的技巧示範。片中Tatang比較健壯,反應也較佳(可能拍攝年份較早),可更充分看到他的身手,包括準繩、時機和動作之簡潔,其中也能窺見他一些戰術小動作。

菲律賓武術的名字




大家在看到一些關於菲律賓魔杖的報導或介紹時,常常會有疑問:為甚麼這種武術,有時又叫Eskrima / Escrima,有時又叫Kali或者Arnis,甚至有其他名字呢?

其實菲律賓武術一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。其中比較常見的名稱有三個:KaliEskrimaArnis

關於這三個名字哪一個更古老/正宗,一直有所爭議。目前只能夠說:不同的門派,隨他們的傾向和喜好,選擇了使用不同的名稱。

有人指Kali是菲律賓最早出現的武術名稱,又因為與印度的毀滅女神Kali名字相同,也有論者認為與古印度武術有關,但都缺乏真確的證據。近年比較多人指出,Kali其實是菲律賓武術傳入美國後,某些當地門派創造的稱號,並無歷史依據。不過現在Kali一字在美國已經流行多年(尤其因為名師伊魯山度的推廣),也漸漸被人接受了。

而我所屬的門派則用Kalis,通Kris——在菲律賓和馬來語言圈是指「刀劍」。

Eskrima,也有一些門派拼寫為Escrima。這詞來自西班牙文,即Skirmish——「小規模戰鬥」之意,很明顯是在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的時期出現的名字。

Arnis其實是簡稱,全名應該是Arnis de mano,同樣來自西班牙語。Arnis是Arnes的變調,意思即Armour——「護甲」。Arnis de mano就是Armour of hand,也就是「以手保護自己」。

有時一些門派也會同時永不同名稱。比如我所屬的Kalis Ilustrisimo,有時也會稱Ilustrisimo Escrima。其實這就像中國武術門派,會分別自稱「拳術」、「武術」、「功夫」、「國術」……等一樣,名字不同,都是指同一種東西。

當然這有個問題,就是向外傳揚時,欠缺了一個統一的通稱。目前圈內人為了避免爭端,越來越多索性就用Filipino Martial Arts(縮寫FMA),比較中立。

John Chow老師首次來港指導




上圖攝於2011年6月26日,澳洲的John Chow老師(中間黃衫者)首次來香港舉辦Kalis Ilustrisimo訓練會之時。(老師左為筆者)

他的Kalis Ilustrisimo,是直接受藝於祖師爺Tatang及現任掌門Tony Diego。

由於我跟幾個師兄最初是跟John Chow老師的弟子馬明達師父學習,所以我們之間私下會稱他為師公。不過他只著我們叫他Master Chow。

多得老師多次遠來指導,一年後我們才能在他帶領下前赴馬尼拉跟Diego掌門學藝,打開了我們武術上的新境。在此特別感謝老師。

Pekiti-Tirsia Kali




Pekiti-Tirsia Kali(PTK)是我很欣賞的一個門派。PTK甚為著重刀術(包括長短刀)練習,而棍杖法亦講求威力重擊而不尚花招,實戰性非常濃,而且訓練很有系統,是菲島武術裡比較保持傳統味道的一派。

「Pekiti-Tirsia」這名字的翻譯解釋有兩種說法,一是「接近敵人並將他切碎」,另一譯法是「接近到三分一距離」,總之都可看出,這派別的名字有「接近戰」的意味。

PTK門派歷史在菲律賓武術來說比較古老,到現在已有百年歷史。 它起源於菲律賓中部米沙鄢群島裡的Negros Occidental,是當地Tortal家族的家傳武術,可上追的最先祖是Norberto Tortal,其孫兒Conrado Tortal在30年代將PTK技術發揚,但因Conrado只有一女,故傳至現在的掌門人是其外孫Leo Tortal Gaje Jr.,為第六代。
(Conrado以外的Tortal家族成員,另有一支武術傳下,名為Dekiti Tirsia Siradas,和PTK是近親。)


上面這段片就是Leo Gaje和他的高徒Bill McGrath十多年前的公開示範。



Bill McGrath在八、九十年代的PTK示範。McGrath後來離開了PTK的組織,Leo Gaje的代表弟子則轉由Tim Waid擔任(即本文開首兩段影片裡示範的師父)。

Leo Gaje早在70年代就往美國傳播PTK,從伊魯山度到著名的兵器團體Dog Brothers,都接受過Gaje的深入指導;而目前在美國名聲頗盛的刀術門派Sayoc Kali和Atienza Kali,技術上也跟PTK有一定的淵源。



Dog Brothers創辦人之一"Top Dog" Eric Knaus,是Leo Gaje的高徒,上面示範PTK的招式。留意步法非常豐富。



短刀戰鬥也是PTK的重要項目。上面是《Mind, Body & Kick Ass Moves》訪問Leo Gaje的一集,前段有示範短刀對練的方式。




PTK因為其實戰性及精於用刀,受到軍隊和警隊很大的重視,目前是菲律賓多個軍警特戰部隊的近身戰教授項目。特別是海軍陸戰隊的武裝偵察部隊(Marine Force Recon),長年在菲律賓南部與回教徒游擊隊及恐怖份子作戰(其中包括因經常綁架外國人而揚名的Abu Sayyaf游擊隊),是真正長期投入戰鬥的部隊,由此可證明PTK在戰場的價值。


上面這段影片就是Tim Waid教導菲律賓Marine Force Recon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(綠扁帽)的情形。



上面圖片是Marine Force Recon標準配備的Ginunting開山刀,也是PTK的標誌兵刃。Ginunting據說來自Gunting一字的演化,意思是「剪刀」。看這前啄的刀形,確像半邊剪刀。

泰國古武術Krabi Krabong刀法





Krabi Krabong是泰國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古武術,其中包含了多種兵器的運用。這武術名稱直譯就是「刀棒之術」的意思——「Krabi」是刀,「Krabong」則是指長棒。


泰國刀(稱Krabi或Daab)外形辛辣,很有特色,其基本形制與著名的緬刀(Dha)相同,只是刀柄比較長。這種刀形在整個印支半島不同民族都看得到。


泰刀刃尖形貌也有不同的變種,有的甚至是雙刃。

Krabi Krabong刀法單雙皆有,其中常會用刀當盾般抵擋,可知傳統泰刀的鋼質和鑄冶功夫都不俗。 Krabi Krabong的刀術非常豪邁,硬格硬破,走動非常大,常採用身步衝鋒加強斬擊力,以至順勢加入腿擊。手部的發力方式也很特別。 Krabi Krabong風格和菲律賓刀術相比頗有不同,較簡單而尚力,用雙刀時,左右刀分開保護身體兩側,攻守分明,少有互相交錯。

上面片中所見,Krabi Krabong的練習也崇尚雙人互動對招,以訓練距離感、節奏和攻防反應,也透過互相砍打兵器,鍛鍊攻擊及抵擋的力量與控制準繩。


英國武術紀錄片節目《Mind, Body & Kick Ass Moves》裡介紹Krabi Krabong的部分,主持Chris Crudelli親身體驗。


一些雙刀招式攻防組合的講解。




著名的美國兵器研究團體Dog Brothers,也有大量加入Krabi Krabong刀術技法。該團體創立人之一、外號「Salty Dog」的Arlan Sanford在泰國著名的Buddaiswan學藝,獲得「阿贊」(Arjan,即老師)資格,將此武術元素融入了Dog Brothers的菲律賓魔杖,成為一個獨特體系。

Krabi Krabong的其他兵器,包括雙頭長棒(Krabong)、長柄刀(Ngao,像中國的朴刀或日本的薙刀)、雙柺(Mai Sok,與中國的相近,不過有繩套在手臂上,前面還常有護手)、盾等。

Krabi Krabong的兵器術往往夾雜了腿法甚至膝法,與古泰拳關係非常密切。有的說法甚至指泰拳本來就是從Krabi Krabong的徒手部分獨立出來。與泰拳相同,Krabi Krabong也有舞蹈,作敬拜和準備熱身之用。

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Krabi Krabong招式有些眼熟。不錯,你也許已經看過,Tony Jaa在《拳霸》裡有一大段兵器激戰,用的正是Krabi Krabong。

Tatang生前貴重影像【四】:Bakbakan的Kalis Ilustrisimo示範




又是非常貴重的影像!

這片中不只有Kalis Ilustrisimo的祖師爺Tatang親自上鏡(而且是他年紀和身體狀況都較佳的時候,更能看到他功力),Tatang的五大弟子裡面的四位也都有出場!

——他們全體都穿著Bakbakan的全黑制服,Tatang這個打扮也是很少見的(他通常都是穿便服,隨時隨地就練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Kalis Ilustrisimo五大弟子被稱為「Five Pillars of Kalis Ilustrisimo」,他們分別是:

Tatang首徒,現任 Kali Ilustrisimo掌門Antonio Diego,目前領導馬尼拉的Kalis Ilustrisimo Repeticion Orihinal,致力教授最原本的Kalis Ilustrisimo。

Yuli Romo,與Diego同期的最早期弟子。他本身就來自宿霧武術世家,亦學過很多其他門派。他近年創立Bahad Zu'Bu系統,以Kalis Ilustrisimo為主體,兼收其他門派技術,致力在歐美傳播。他以奪/脫對手兵器(disarming)技法最是著名。

Christopher Ricketts,是Bakbakan的創立人之一兼首席師範,早前移居美國加州,領導Kali Ilustrisimo USA,2010年逝世。(他同時是空手道和福建五祖拳的好手,創立了Sagasa拳術體系。)

Edgar Sulite, 除Kalis Ilustrisimo外也精通非常多其他派別,綜合所學創立了著名的Lameco Eskrima,主力在美國傳揚,Dan Inosanto和Dog Brothers都向他取經學習。1997年逝世。

Reynaldo Galang,Bakbakan另一位創立人,他將Kalis Ilustrisimo的短刀技法整理創制為Tulisan短刀系統,也將Sinawali雙兵器技術加入訓練內。他也是率先組織海外表演團,將Kali Ilustrisimo向菲島以外宣揚的功臣。(此外他精通柔道、合氣道等摔技,創立了Hagibis近戰纏鬥系統。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片中出現的人物分別是:

首段由Yuli Romo和Antonio Diego示範單棍截擊及奪棍技術(開始時站在左邊,膚色較黑那位是Romo);

第二段由Tatang親自示範手帕奪刀招式,對手是Diego;

第三段Diego與Rey Galang示範倒地後的應對法;

第四段由Diego和Christopher Ricketts示範Laro-laro單棍自由對練,特別的是Diego師父採用了反手棍;

第五段到最後第七段都是Tatang和Diego示範,分別是短刀對短刀;徒手對短刀;刀法對練。

——最後那一記可見,Diego給Tatang的刀微微拖中,身體都彈起來。看來跟祖師爺學習是要挨不少皮肉之苦的呢……:D

Bakbakan這個團體最初在馬尼拉創立,後來在多國都有分部,成為Bakbakan International。 它可說是一個「綜合武術」團體,包含多種兵器和徒手武術,不過Kalis Ilustrisimo始終是它的主力教授的項目。 與傳統Kalis Ilustrisimo比較,Bakbakan在練習方法和系統上,經過了一定的整理修改,也有時直接稱這系統為Bakbakan Kali。

50年代的Arnis紀錄片



一套由法國人50年代所拍一段有關菲律賓武術的珍貴紀錄片,拍攝地是呂宋一個叫Patling的小村。

片中的練武者很明顯只是作自由對練,但因法國人用西方的運動眼光看東方武術,誤以為他們是在做競技比賽。

Arnis是菲律賓武術其中一個稱呼。它其實是簡稱,全名應該是Arnis de mano,來自西班牙語。Arnis是Arnes的變調,意思即Armour——「護甲」。Arnis de mano就是Armour of hand,「以手保護自己」之意。

菲律賓武術的科目




一般朋友聽到「菲律賓武術」(FMA)或者「魔杖」這些名字,自然聯想到魔杖短棍的打鬥,以為這就是菲律賓武術的全部。事實上FMA的兵器技法遠遠多於魔杖一種。

大部分菲律賓武術門派,其主要的兵器技術都有五種:

1. Solo Baston / Solo Olisi  單杖

2. Kris / Kalis / Itak  單刀 / 劍(一般菲律賓單手刀劍比較短,長度從十來到二十來吋)

3. Daga  短刀 / 匕首

4. Doble Baston / Sinawali  雙刀 / 杖。(Sinawali這個字,意思是「織布」,以形容雙兵器穿插翻飛的綿密程度。)

5. Punta y Daga / Espada y Daga  長短雙刀,或魔杖配短刀,左右兵刃一長一短。

除了這五種主要系統,其他較常見研習的兵器包括:
Dos Manos  雙手長刀 / 棍(約4呎長度或以上)
Doble Daga  雙短刀 / 匕首
Tabak Toyok  雙截棍
Dulo Dulo 掌心棍

另外有兼研究飛刀術的門派亦不少。

其實菲律賓武術的內容並非只有兵器,亦有徒手博擊術,稱為Panantukan或Pangamot。其拳法脫胎自兵器法(尤其短刀術),有許多破壞對方肢體的招式(Gunting),還配合菲律賓摔跤(Dumog)的低踢掃腿和摔投。

電影《Lapu Lapu》




這是菲律賓本土製作的電影,講述他們十六世紀首位民族英雄——Mactan島酋長Lapu Lapu對抗外國侵略者,擊殺著名航海家麥哲倫的事蹟。

Lapu Lapu也被視為菲律賓傳統武術的一位祖宗,因為菲律賓本身長年受殖民統治,歷史記載並不多,Lapu Lapu的戰史是少數有文字記載,並提及了戰鬥情形的史蹟,遂被許多菲國武術界追為遠祖。

但其實這連繫並無根據,也經過很大美化——以當時的部落文化,應難有這麼多鑄造精良的刀具。而近年的考據都指出了,今日的菲律賓武術應是出現在西班牙殖民後,源於傳來的歐洲刀劍術。

電影中打鬥其實不算很精采,有點像以前的二流港產武打片,也沒有甚麼菲律賓刀法表現到出來,不過美術道具頗為不俗,片中第一場部落之戰,可以見到很多有傳統特色的菲律賓刀劍兵器,形制很有味道,電影裡很少會見到。

主角Lapu Lapu所用的那柄長刀名為Kampilan,是菲律賓著名的刀制,特色是刀尖開叉,設有大護手,柄頭成張開的鱷魚/蜥蜴/魔蛇狀,刀身前頭比根部寬等。這也是菲律賓少有的雙手長刀,達到40吋長度(多數菲律賓刀都是單手短刀,一般都是20來吋)。

菲律賓的Bolo刀






Bolo是菲律賓武術常用的兵刃,本身其實是農用刀具,砍樹開墾斬柴劈蔗破椰子都是它。Bolo是一個通稱,各地域又有不同的刀刃形制及名稱,如Itak、Sundang、Talibong、Pinuti、Garab等,長度亦各不同,一般都在兩尺以下。


片中為美國菲律賓刀術門派Atienza Kali的Bolo技法訓練。

有人會留意到菲律賓武術用刀,多數在刀柄和刀身之間都沒有護手和刀盤,原因正在於此——開山刀和農用刀又何來護手的需要?當地武術應用這種普遍的工具作防身武器之後,才漸漸出現一些主要作戰鬥用的Jungle Bolo,刀刃稍長而尖,並有各種護手設計。




二次大戰時,美軍召集當地戰士成立Bolo Battalion師團,與入侵日軍進行叢林戰,全員皆配備Bolo刀,以補槍械配備之不足,情況一如中國抗日的大刀隊。